一品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辣椒褐斑病和辣椒溃疡病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TUhjnbcbe - 2022/12/27 22:34:00

辣椒褐斑病

症状识别:辣椒褐斑病可危害叶片、叶柄、茎、花梗和果实,以叶片上病斑最为常见,可造成落叶。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灰色至灰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到浅灰色,边缘深褐色,有同心轮纹,或轮纹不明显。潮湿时,病斑中心形成一层灰褐色霉层。后期病斑中心坏死破裂。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叶片变*脱落。落叶和花梗染病常导致畸形果和果实发育不良。果实上病斑呈圆形,周围褐色,中央灰色。

发病规律:辣椒褐斑病是由辣椒尾孢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可在种子及病残体上存活,通常在田间杂草的根际和叶面的菌群内繁殖越冬,在未处理的土壤内存活期很短,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惟一途径。主要借灌溉水内含有的落叶传播。移栽、打顶、农事操作的工具也能造成相互传染。病菌主要通过叶片微小伤口侵入。与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地发病重。浇水多、湿度大,特别是大水漫灌后,病株大批出现并迅速蔓延。此外,施氮肥过多、叶片幼嫩、湿度过大、植株生长中受过伤发病均较重。

防治方法:

(1)轮作换茬。与非茄科作物如玉米、豆类作物实行轮作。(2)加强农业栽培管理。平整土地,采用高畦栽培或垄作。避免大水漫灌,棚室内浇水后及时放风排湿。(3)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及田间地头杂草,烧毁或深埋。药剂防治:

种子消*:播前用52℃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1%次氯酸钠浸种1分钟,清水冲净后催芽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3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拌种,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喷洒10%世高水分散粒剂~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倍液、77%多宁可湿性粉剂~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30%DT可湿性粉剂倍液、14%络氨铜水剂倍液、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加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倍液(2∶1)、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倍液。以上药剂可交替施用,隔7天左右喷一次药,连续防治2~3次。

农业生产中常用农药和施药方法有哪些!

有关蔬菜常用农药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可参考:34种蔬菜常用杀菌剂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有关农业生产上常见的农药施药方法可参考:常用的12大施药方法介绍;有关农业生产农药混合施用的技术标准可参考:农业生产农药混合施用的技术标准。

辣椒溃疡病(未找到相关病害图片)

症状识别:成株期染病,病菌在植株韧皮部及髓部迅速扩展,下部叶片先凋萎或向上卷曲,似缺水状,出现褐色枯斑。病叶叶柄髓部变褐,中空。细菌到达的部位,枝叶萎蔫。后期病株茎秆出现狭长的褐色条斑,上下扩展。横切看,髓部变褐,湿度大时,可见菌脓从病茎或叶柄中溢出,成白色污状物。幼果被害,皱缩滞育,畸形。受害果实出现白色圆形小点,后变*褐色,病斑中央粗糙突起,四周有白色晕圈,呈“乌眼状”。茎秆溃疡和果实的斑点往往不在同一植株上出现。“乌眼斑”是病果的一种特异症状,由再侵染引起,不一定与茎部系统侵染同发于一株。

发病规律:辣椒溃疡病是由密执安棒杆菌辣椒溃疡病致病型引起的细菌病害。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及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病残体上的细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可周年危害。病菌主要由各种伤口侵入,也可从植株茎部或花柄处侵染,细菌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子脐部或种皮,致使种子内部带菌,病、健果的混合采收造成种子外部带菌。本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子及未加工果实的调运,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雨水及灌溉水。通过分苗移栽及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造成再侵染。温湿度对溃疡病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尤其是湿度,它决定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在有喷灌的大棚,果实上易发病。重茬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生产用种的检疫。种子带菌是新病区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加强植物检疫,严防病害的传播蔓延。(2)有条件的地方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3)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可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4)建立无病留种地,从无病株采种。使用新苗床或采用营养钵育苗。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可用45℃温水浸种15分钟,或新植霉素微克/毫升浸种1小时,或50%DT可湿性粉剂倍液浸种1小时,用水冲净晾干后催芽。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全田喷洒57.6%冠菌清干粒剂~1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0~倍液、77%冠菌铜可湿性粉剂~倍液、53.8%可杀得干悬浮剂~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倍液、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1
查看完整版本: 辣椒褐斑病和辣椒溃疡病的识别和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