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乾隆朝最受宠的大臣,非和珅莫属。关于乾隆为什么独宠和珅的原因,民间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乾隆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进后宫玩耍,偶然间看到父皇雍正的一个妃子正在对镜梳妆,一时玩性大发,偷偷跑过去从背后捂住了妃子的眼睛。妃子不知是谁,惊慌之下一梳子打在了乾隆的脖子上,留下一道瘀痕。
第二天,皇后看到了弘历脖子上的伤痕,问他究竟,弘历支支吾吾不敢说。在皇后的一再逼问下,弘历只好承认错误。不过,皇后不觉得这是太子的错,反而认为是妃子调戏太子,即刻下令将她赐死。
皇后的懿旨着实吓坏了弘历,他赶忙跑去妃子的住所,可妃子已自缢而亡。
弘历很是悲痛,却已无能为力,于是在妃子的脖子上点上一记朱砂,说:“是我害了你,若是有缘,以颈上朱砂为记,我们20年后再相见!”
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乾隆看到了和珅,隐约觉得在哪见过,仔细一想,原来跟多年前死去的妃子很像,算算时间也刚好20年。乾隆命令和珅抬起头露出脖子,发现他的脖子上竟真有一块红记,正是自己当年印朱砂的位置,所以乾隆认定和珅是当年的妃子转世,便对他格外宠爱。
和珅画像当然,这只是个故事,事实上,乾隆对于和珅的喜爱是和珅一手策划的必然。
为什么说是和珅的一手策划?这得从和珅的童年说起。
和珅的家庭背景,算是很不错的。和珅是满洲人,正红旗,钮祜禄氏,本名叫善保。父亲是福建副都统常保,母亲是江南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而且和珅的祖上有个世袭制的职务“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按正常来讲,和珅如果要做官,起步就是三等轻车都尉。
按正常来讲,和珅的日子应该过得很不错,可人生嘛,总有非正常的时候。
和珅三岁那年,母亲生弟弟和琳时难产而死。九岁,父亲常保在福建的任上因病去世。
常保为官清廉,本就为数不多的家产被常保的小妾们瓜分,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年纪尚小,也没有母亲照顾,经济来源一下就断了。
虽说和珅的家族算是大户人家,但谁愿意主动去照顾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呢?所以九岁之后的和珅,只能带着弟弟在亲戚的点滴接济中生活,日子好不到哪里去。
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到皇帝身边的红人,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份转变,而是一场跨越圈层蜕变。
在完成蜕变之前,要拥有足够的力量。
命运跟和珅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但还是给他留了一丝希望。在父亲常保去世之前,和珅、和琳两兄弟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咸阳宫官学。
咸阳宫官学是特地为优秀的八旗子弟设立的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从八旗子弟里精挑细选的人才,不仅要品学兼优,还要相貌端正。可以说这里是大清朝的“官员培训基地”。
上学的第一年,和珅的父亲就过世了。家庭的变故更加坚定了和珅求学的信念,没了父母的庇护,一切只能靠自己。当其他孩子都沉迷于玩乐的时候,和珅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和珅的刻苦,就是为日后进入官场做准备。他除了学习满洲文化外,还特别喜欢汉人的著作,尤其是儒家经典。同时他还熟练掌握了满、汉、蒙、藏等多个民族的语言,后来这项技能成为了乾隆倚重和珅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和珅还对他未来的领导——乾隆帝,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把乾隆的诗词文章、书法作品拿来反复揣摩、学习,为以后见到乾隆做准备。
提升自身能力、了解领导喜好,方向是对的,但问题是:以和珅现在的身份和地位,要怎么才能见到皇帝?
要知道,跨越圈层,不是仅仅靠努力就能做到的,同样重要的是带你走进更高圈层的那个人。
英廉,此时清朝的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从一品),他家里有个孙女冯氏,冯氏的命运与和珅有些相似,都是自幼父母双亡,所以英廉对这个孙女格外疼爱。
冯氏到了待嫁的年龄,英廉就想给她找一个如意郎君。什么样的人值得托付呢?家长给孩子找对象,都是挑条件好的,至少出身要好,前程要光明吧。这样的女婿哪里找?当然是京城最好的“官员培训学校”——咸阳宫官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廉没事就去咸阳宫官学转悠,观察这些学生,没事和老师们聊两句,表面是关爱后生,实际是给自己挑孙女婿。
综合考察下来,英廉觉得和珅最适合做自己的孙女婿。
一来和珅有能力。学习好,会得多,长期无依无靠的生活锻炼了他待人处事的能力。成熟、持重,双商在线,这样的人只要给他机会就一定会飞*腾达。
二来和孙女冯氏的经历相似。生活在官宦之家,都是父母早亡,有相似的经历的人往往更容易相互吸引。再一个,也免得孙女嫁过去受长辈的委屈不是。
和英廉结亲,和珅就不再是一个无依无靠的穷小子了。英廉给了他丰厚的嫁妆,让他的生活不再那么拮据。同时,攀着英廉这层关系,和珅得到了官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