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花卉的栽培,整地及作畦,播种或移植前,须先行整地,整地质量与花卉生长发育有重要关系。整地可以改进土壤物理性质,使土壤松软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空气的流通,使种子发芽顺利,根系易于伸展;整地可以促进土壤风化和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可溶性养分含量的增加;整地可将病菌、害虫曝露于空气中,加以灭杀,有预防病虫害发生的效果,因此秋耕最为有利。整地深度以花卉种类及土壤状况而定,一、二年生花卉宜浅,宿根及球根花卉宜较深,花木类宜更深。
宿根花卉定植后,继续栽培数年至十余年,而其根系发育较一、二年生花卉为强大,因此要求深耕土壤四十~五十厘米,同时须施入大量有机质肥料,球根花卉因地下部分肥大,对于土壤要求尤为严格。一、二年生花卉生长期短,根系入土不深,宜浅耕,20~30厘米深已足。整地应先翻起土壤,细碎土块,清除一切石块、瓦片、残根、断株及杂草等。土壤经耕翻后,过于松软,土壤毛细管作用被破坏,根系吸水困难,所以耕后必须予以适度镇压。整地应在土壤干湿适度时进行。
间苗又称疏苗、间拔。通常在播种出苗后,幼苗出现拥挤时,将过密之苗予以疏拔,以扩大幼苗间的距离,改善拥挤情况,使幼苗间空气流通,日照充足,幼苗生长健康;如幼苗过于拥挤时,则不仅生长柔弱,且甚易引起病虫害之发生。间苗亦有去劣的效果,留强健之苗,而拔去生长柔弱或徒长之苗;拔除混杂其间的异种或异品种之苗;间苗也同时除草。间苗通常在子叶发生后,即可进行。间苗不可过迟,否则易造成徒长,植株细长而柔弱。因此,当确知留下之苗不致遭受不良天气之伤害,并在其生长初期不致受病虫为害时,宜即进行间苗。间苗应分数次进行。间拔后之苗如为移植易成活之种类时,仍可利用栽植。
移植露地花卉除了不耐移植的种类而进行直播外,一般均先在苗床育苗,经一次(分苗)或二次移植,最后定植于花坛或花画畦中。花苗经移植以扩大株间距离,使幼苗生长强健;由于移植切断主根,促使侧根发生,可使以后移植不易枯死;移植可抑制徒长,不使生长过大。幼苗经移栽而后不再移植时,这次操作称为“定植”。栽植后还要再经移植的,则称为假植”。移植方法可分为裸根移植与带土移植二类。棵根移植通常用于小苗及容易成活的种类。带土移植则常用于大苗及较难移植成活的种类。移植时期以苗之大小而定,生长快的草花出苗2周就要移植,生长慢的约3~4周后移植。一般在真叶生出五~六枚时进行分苗(即第一次移植),不宜苗过大时进行否则对以后生长有抑制作用。
气候适宜或土壤肥沃,栽植应宽些。移植时间是在阴天而无风之日;如在炎热晴天,则须于午后或傍晚日照不过强烈时进行。在降雨前移植,则成活率更可提高。移植应在土壤不过湿或过干时进行,因过湿使土壤粘闭,过干除不便于工作外,又不能保持土壤的良好的团粒结构。当天早土干时,应在移植前一日充分灌水,使土壤湿润。栽植完毕后,应以细孔喷壶充分喷水,定植大苗后,则在畦面灌水。第一次充分灌水后,在新根未生出前,不可灌水过多,否则根部引起腐烂。小苗组织柔弱,根系较少,移植后数日内应遮去强烈日光。
灌溉,露地花卉虽可从天然降水获得所需要的水分,但由于降雨不均,远不能满足花卉生长所要求的适度湿润,特别是在干早季节缺雨,对于花卉的生长影响很大。因此灌溉工作是花卉栽培的重要关键。虽然在降雨较多而分布较为均匀之地区,可以减少灌溉,但亦应有能及时灌溉的准备,因为一般花卉较为娇嫩,在生长期间一度缺水,即影响其生长发育。露地播种苗,因植株过小,宜用细孔喷壶喷水,可避免因水力过大将小苗冲倒,土面泥土不致冲出沾污叶片。
幼苗移植后的灌溉对幼苗成活关系甚大,因幼苗在移植后,根系尚未与土壤充分密接,而且由于移植一部分根系受到损伤,吸水力减弱,此时如不及时灌水,幼苗的生长易因干早受到阻止,甚至死亡。一般在移植后,连续灌三~四次水后,生长可以稳定下来,以后看天气情况予以灌溉。每次灌水应充分灌足,不仅将土面湿润,而且要渗透到根以下土层,否则水分因蒸发迅速干燥,无济于事。灌水量及灌水次数,常依季节、土质及花卉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夏季及春季干早时期,应有较多次的灌水,一、二年生花卉及球根花卉容易受到干早,灌溉次数应较宿根花卉为多。灌水量又视天气情况而不同,晴天又风大时多浇,阴天无风少浇或不浇。
轻松土质如砂土及砂质壤土之灌溉次数应较粘重土质为多。灌水时间以季节而异,夏季灌溉应在清晨或傍晚时进行,因此时水的温度与土温相差较小,不致影响根系的活动,傍晚灌溉尤为适宜,可以避免日中水分的迅速蒸发。冬季灌溉应在中午前后进行,因冬季晨夕气温较低之故。灌溉用水以软水为好,应避免用硬水,一般河水为最适宣,其次为池塘水和湖水,不含碱质之井水亦可利用。井水温度较低,对植物根系发育有害,如能先一日抽出而贮于池内,待水温升高后应用,则更为适宜。沟水富含养分,水温亦较高,可尽量用于灌溉。有泉水之处可充分利用。小面积灌溉可用自来水,但费用较高,常用于花坛、草坪及温室植物的灌。工厂废水对植物有害,一般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