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衰落到崛起林则徐之八守土有责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年6月28日,侵华远征军总司令懿律乘旗舰“麦尔威里”号,驶抵澳门湾外。

至此来华的英国远征军舰队共有军舰16艘,载炮门,运输船27艘,武装汽船1艘,陆海军人。

英舰当天就封锁了珠江口,中英大战一触即发。

但是当懿律汇总情报之后发现,广东防务严密,以林则徐为首的广东官员和百姓,这一年多来给他的副手义律带来了很多麻烦,是否开战懿律犹豫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让懿律犹豫的广东防务:

一、首先是将相和

我们回到年初,1月26日,林则徐接到谕旨:将继任两广总督。

29日,邓廷桢接到吏部调令,改任闽浙总督。

总督这一级别的人事调整是重大的人事变动。

吏部的调令那也是要道光皇帝批准的。

意思很明确,一个不再是钦差大臣,一个要离开广州。

有人说这是皇帝动摇,要分散他们的力量,免生事端。

我查了资料,应该说不是,至少不全是。

因为邓廷桢最初是要出任云贵总督的,然后又改调两江总督,尚未到任,又因陕西道监察御史杜彦士奏报福建禁烟和海防需加紧查办,遂改调邓廷桢任闽浙总督。

忙忙碌碌的调了几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得力的人少。鉴于广东禁烟的经验和福建、浙江的实际情况邓廷桢自然是最合适的禁烟和海防不二人选。

相反如果调走林则徐,而留下邓廷桢则是对广州禁烟实实在在的打击。

邓廷桢比林则徐大9岁,要知道自古文人相轻。

你虽然是我的上级,要想让我真心听你的话而没有嫌隙是很难的。

很遗憾,不仅仅这俩人没有嫌隙,整个广东禁烟团队都没有。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简历。

邓廷桢

邓廷桢

邓廷桢,汉人,江苏江宁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年出生于年25岁中进士,善书法,爱写诗。

写到这我们就知道他和林则徐两个人虽然年龄有差距,但是爱好相同。

同为汉臣,兴趣爱好又基本一样,又都是25岁左右中进士。

江苏、福建本就相连,林则徐又曾任江苏巡抚。估计二人的饮食习惯也差不多。

又都对鸦片恨的咬牙切齿。两个人在一起真是有看不完的碑帖,写不完的诗,聊不完的天,吃不完的家乡菜了。

真可谓是志同道合,工作上合作起来自然是亲密无间。

邓大人也是直性子,胸襟坦荡,年1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之前,得知朝廷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他就给还在路上的林则徐写信。

信中立誓“所不同心者有如海”,表示愿“合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这就是邓廷桢的胸怀,也能看出他禁烟的决心。

再后来的史料中也可以看出二人互相引为知己。尤其是邓廷桢的诗更是表露无疑。

所以林则徐禁烟之顺利,作为时任两广总督的邓廷桢要记第一功。

怡良

怡良生于年,小林则徐五岁,字悦亭,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人。

由刑部笔帖式提升员外郎,自道光八年的年起历任广东高州知府、山东盐运使、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职。

年2月任广东巡抚,他也是妥妥的禁烟派,而且怡良性格正直,为人强硬。

这里举几个例子:道光二十年(年)11月,琦善出任两广总督到达广州,上疏皇帝请准尽撤海防守备,与英国侵略军议和时,怡良拒绝列衔其中。

看见没,反对,明确反对,态度鲜明,想让我署名当卖国贼,不行。

至于英国人:深思看淡、不服就干。

再来一件,还是和琦善有关。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怡良毅然独力上疏道光帝,揭发琦善对英妥协,私订《穿鼻草约》,擅割香港的卖国罪行,促使道光帝降旨将琦善革职,锁拿进京。要知道这时的琦善还是道光的红人,琦善与英人议和本就不让怡良插手,如果怡良为了不得罪琦善直接打个太极拳一推六二五就是了。

但是怡良刚正不阿,据实参奏,你卖国,我就参你,管你红不红,也许参一下就不红了。这就是巡抚怡良。

第三件,后来林则徐被革职时,他仍然向林则徐提供时事消息,并听取林则徐的建议。

这也是很难得的,我们知道官场是非常冷漠的地方,你下台了,我鸟你是谁。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林则徐是佩服和敬仰的。

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林则徐也是怡良在江苏时的老上司。

关天培

关天培雕像

关天培生于年,长林则徐4岁。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出身低微的行伍家庭,也就是家里大部分都是练武当兵的武把式。

年的嘉庆八年22岁的关天培考取武痒生也就是武秀才,授把总。

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等职,一直升到参将。年即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因此功升为副将。次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

年春,署理也就是代理江南提督。这一年林则徐调江苏巡抚。

年53岁调任广东水师提督。最后因禁烟而死在广东。

是鸦片战争中清朝牺牲的品阶最高武将,从一品。

一个为禁烟而死的人,可见其抱负,真正做到了武将的最后归宿——马革裹尸。

我为什么要搞清楚这些人与林则徐的年龄差距以及和林则徐的关系呢?

答案很简单:我要找出蛛丝马迹,好让大家更准确的认识这个班子。

可以说这四个人配合的非常默契,班子成员之间非常和睦。

他们从初期收缴鸦片,中期配合销烟,再到海上缉私,与英国人武力对抗。

这一年来与英国人在政治上、军事上数次交手。

虽然规模不大且英国人船坚炮利,武力占优,但是英国人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是中国方面屡次挫败英军的小规模进攻,取得了穿鼻洋海战、九龙海战等一些战斗的胜利,令人振奋。

是一个非常和睦的领导班子。所以我说他“将相和”

将相和首先要归功于林则徐卓越的领导能力、政治智慧以及个人魅力。要知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林则徐的本事就是和谁都能成为朋友。

即使是年长他的邓廷桢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林则徐的个人魅力着实超群。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做到将相和,除了林则徐作为班长能团结同志以外,还有邓廷桢的宽广胸怀、怡良的刚正不阿,关天培的勇武多智!以及他们共同的禁烟目标。

虽然现在邓廷桢走了,也丝毫不影响剩下三人之间的配合。

二、买军舰、大炮改善装备

英国有一艘武装商船叫“甘米力治”号,拆去大炮后卖给了美国洋行。

林则徐从美国人手里买了这艘军舰,配置了三十四门英国生产的大炮,改装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现代化军舰。

并且参考各国军舰样式,仿造了一些灵活实用的小炮艇和帆船,来加强海防。

大炮、军舰都是需要大笔经费的,清政府历来不重视海防,想让节俭的道光出这笔钱,有点痴人说梦了。大臣们一般也不触这个霉头。

再说即使道光能出这笔钱上报、批款、拨付、采买、改造或者铸造,黄花菜都凉了。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最后爱国商人捐一些,水师的军费出一些,再想办法东拼西凑一些。

总之有多大力气花多大力气,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凭着这个态度,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林则徐还是让水师的装备有了改善士气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发动群众

史料记载:

懿律大兵压境以后,林则徐和怡良发布安民告示并鼓励百姓人人可以杀敌:

明确杀死1个白鬼子,赏银元;

杀死一个黑鬼子(来自英国殖民地的黑人士兵)赏银元50,以首级作数;

擒获携带鸦片的奸商、窥测军情的探子,赏钱加倍;

捉住英夷头目的,赏钱再翻一番;

夺取英夷大炮的,按照炮的大小发放赏钱。

即使是以前曾经通敌的汉奸,只要真心悔改、杀敌立功一样给赏钱。

看看,是不是有点人民战争的意思,林则徐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谁叫咱器不如人呢。

林则徐做了能做的一切。

汇总上来这些情报的懿律能不犹豫么?在加上副手义律已经和林则徐斗了一年多。

知道林则徐的利害。想要一击必胜,还没有十足把握。

当然他们要是大清的军备情况和他们差了2个世纪就用不着担心了。懿律被广州的“灯下黑”给骗了。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一只远涉重洋的军队,劳师远袭,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士气也很重要。

这可是第一次与中国开战,第一战必须胜利。

看到广州战备积极,也知道林则徐不好对付。难以做到一击必胜,怎么办呢?

北上厦门

怎么办?有办法,绕开广州——北上。

一番评估之后,为了保证第一战必须胜利,懿律决定绕开广州。不得不说,这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6月30日,懿律留下一小部分军队,自己带着大部队,悄悄北上了。

7月1日,林则徐发现以后,立即飞马派人报告道光帝,并咨文告知浙江、江苏、直隶等省官员。

请他们加强海防。遗憾的是懿律比他快,而且快多了。

英国人为了旗开得胜,鼓舞军心,明智地避开了林则徐严密防守的广东,沿海岸线北上福建、浙江。

此时的福建正是老友邓廷桢的防区。

他是林则徐“以守为战,积极防御”的抗英方针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在福建做了很好的防御准备。

年7月2日,英舰“布朗底”号闯入厦门,要求递交《致清朝宰相书》。

英军数次登岸企图投递书信,但是被当地官兵当成了来犯之敌,被守军用鸟铳、长矛、大刀多种武器一顿狂揍,死了不少士兵,信还没投递出去。

英军被激怒,用大炮轰击中国民房,开始泄愤,又被中国水师围住施以火攻,烧坏英舰头尾,损失英兵数十人之后,仓皇北上。

攻占定海

7月3日,福建没有占到便宜的英军来到浙江定海,英军对附近海域河道进行勘探测绘,当地水师防备松懈,毫无准备。

总兵张朝发听说英舰驶入了沈家门。竟然说夷船被风吹进来是常有的事不必大惊小怪。

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可谓箭上弦,刀出鞘。就差点说我要揍你了。

军事主官竟然浑然不觉。这仗怎么打。

7月4日,英军通知知县姚怀祥:一天之内献城投降否则就杀你个片甲不留。

姚怀祥和张朝发在被惊吓的目瞪口呆之后想调兵救急已经来不及了。

但是张、姚二人还是有骨气的,绝不投降!

不投降那就打吧!

5日下午,英军开始进攻,水师总兵张朝发在船头督战中受伤落水,被救回后因伤重当晚牺牲。到了晚上英军全部包围定海县城并且连夜炮轰城内。

6日清晨,城破,姚怀祥自杀殉国。同时牺牲的还有典史全福。

文官、武将都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与英夷战斗

凡人微光

张朝发:字骏亭年生、福建惠安崇武人,打鱼出身擅长潜水,从军后使一对板斧为兵刃,被福建水师提督李长庚提拔为百总,剿蔡牵时因潜水凿船立功,升为参将。此次定海之战被炸断左腿,当晚伤重不治时年46岁。

由于战时混乱,信息不畅,战败追究责任时,被误会弃城逃跑直到咸丰年间才被平反,追赠“显武将军”。

姚怀祥:字斯征,号履堂。福建闽侯人,36岁才中举人,历任象山、龙游、嵊县知县,57岁时以定海知县之职位牺牲。

全福:生年不详,因典史职位太低,未入流无品级。正史只留下名字,说他以酒壮胆,杀黑人一名后,被敌乱刀砍死。

评:从人生的角度讲,以上的结局似乎是最雄伟的离开、最悲壮的离开、也是最为人不舍与怀念的离开、更是最高尚的离开。

他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凡人微光,他们可能有着种种错误,可能政治上短视,军事上不敏感,暴躁、武断或者书生气,这些已经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守土有责,什么是战斗到最后一刻。

历史给了他们让后人记住自己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后人瞻仰他们并激励自己的机会。

更多的时候,人们念念不忘的都是历史长河中的大人物,对于像张朝发、姚怀祥、全福这样的小人物却很少有更多人记得更多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